《中国电影产业报告》发布 专家剖析产业症结

光线影业总裁张昭
盲目信“档期”造成影片排期不科学
       根据票房分析专家刘嘉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3月和4月,有34部影片上映,分别比去年和前年增加了6部和15部,而票房收入方面,12.44亿的票房甚至超过了去年和前年同期票房收入之和。数据的支持让很多人意外地发现,在平常看来是电影淡季的春季,竟然出现了票房的大增长,然而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从此就没有淡季这么一说了,“淡季永远是淡季,否则也就没有什么旺季可言了,现在看到的票房收入的增长,是和中国电影目前高速成长的大环境有关。”
        吴鹤沪认为目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大片往往集中扎堆抢贺岁档、暑期档旺季的档期,只有小片和无人问津的“批片”才集中挤在淡季上片。“这造成了大片之间惨烈竞争,票房收益受到影响,淡季影片又票房增长乏力,就像刚刚过去的一周,就是中国电影市场今年以来票房最低的一周。”
     “好的电影其实是可以制造档期的”吴鹤沪认为电影的品质才是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制片方一味地迷信所谓的贺岁档期,其实有不理性的表现。“就像《2012》上映的时候是在11月中旬,但是距离圣诞节还有40天,《阿凡达》连3天的元旦小假期都没赶上,距离春节也还有40天的时间,档期都算不上好,可是却取得了很好的票房,这就很说明问题。”
        吴鹤沪还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假如这部电影是《三枪拍案惊奇》一起放映,票房肯定没办法过亿,但是放在4月份票房就还不错,一方面是因为影片本身的质量好,另外也因为在所谓的淡季,竞争压力小了很多。”
         吴鹤沪呼吁,中国电影市场急需成立一个电影发行和排片的协调机制,从而从根本层面上尽可能保护每部电影的票房利益,“一部电影的艺术生命可能很长,但是它的票房生命就那么短短的一周,错过了就是致命的损失。”
 
【电影网】www.1905.com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