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化取向不容偏差 心理市场正隐性流失
时间:2013.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不见不散》中美国文化甚至处于劣势
价值定位应以公众敬守的价值取向为基准
当年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不见不散》,美国只是一个物质富足但却竞争激烈的异域空间,它没有被表现为一种跨越文化界限、完全被主人公认同的精神福祉。包括美国的职业警察竟然在向葛优这样一个连工作都没有的中国人学习汉语,在文化上他们甚至处于劣势。片中的主人公最终还是回到北京圆他们的情爱之梦,美国对他们的人生轨迹来说,只不过是个中转站,而并不是情感的最终归宿。可见,我们当年对美国的文化想象并不像今天的一代人那么美妙。尽管那个时代的中国远还没有达到像今天这样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的富裕程度。
美国形象,在中国电影与电视剧中的形象目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生存第一,这个在海外移民题材的电影中曾经反复出现的叙事母题,在21世纪《北京遇见西雅图》这样的电影中销声匿迹了。中国姑娘文佳佳在美国不是靠没有限额的金卡供她享受生活,就是靠弗兰克的美金为她解燃眉之急。在当今中国移民题材的电影中,个人的情感问题已经成为超越生存问题之上的第一主题。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温饱问题在美国几乎已经不是问题。比起20世纪的中国影视剧中所着意表达的生存困境,现在凸显的情感主题折射出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忧患正在逐渐降低,而精神的焦虑在不断加剧。与原来的作品中同样存在的问题是,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定,这其中包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对这些电影中存在的文化问题,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去关注,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去关注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够只关注一部影片在叙事逻辑上的合理性,人物性格上的合理性,而不注重一部电影在价值取向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一部影片预先设定的“价值空间”应当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一部叙事逻辑严密、情节设置巧妙的电影,完全有可能出现在价值定位上的倾斜或位移。即便我们身处一种多样文化的社会语境中,作为主流商业电影,其价值定位也应当与公众普遍敬守的价值取向为基准,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圭臬,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影的价值导向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