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电影节评奖揭秘 从场刊看影评人与电影人的对峙

时间:2014.02.19 来源:腾讯娱乐

第64届柏林电影节的场刊,最后一期的封面居然是《大闹天宫》

    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闪耀程度简直快要盖过了正在举行的冬奥会,因为“中国代表团”一举拿下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项“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主角银熊奖”两座大奖。

    然而中国电影人忙着欢喜,国外的媒体和电影人却对这个结果并不服气。电影节上获奖呼声最高的两部电影《少年时代》《十字车站》分别被海外媒体代表团领衔的场刊打出了3.7和3.0的高分(满分4分),而最终拿下金熊奖的《白日焰火》场刊评分只有2.3而已,获得艺术贡献奖的娄烨《推拿》甚至被场刊评分1.5分,在所有竞赛片中垫底。在颁奖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外国媒体对获奖的中国影片表现冷淡,对只拿了最佳导演奖的《少年时代》却充满热情,甚至有愤愤不平的外国记者对《少年时代》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高喊:“无论如何,你才是我心中的最佳!”,令现场中国媒体感到好尴尬。

    柏林电影节场刊到底是什么?谁在主导场刊的评分?场刊得分代表着哪些人的意见?为什么场刊评分与电影节官方的评选总是大相径庭?小编这就和你聊聊,关于电影场刊的那点儿事。

科普:场刊是什么?权威吗?

——是电影节现场出的杂志

    到了电影节,各家媒体在报道影片现场反响时,都会提到一种显得逼格超高的东西——“场刊”。

    柏林电影节的场刊究竟是什么?其实,它的全名是“每天在现场出的刊物”,本名叫做《每日银幕》(Screen Daily),它是英国的一家网络电影杂志,每到柏林电影节期间他们就推出特别报道,打印成书,在电影宫里免费赠送,官网上提供免费阅读。

    场刊的内容除了对电影的介绍之外,还有该刊物对前一天放映的所有参赛影片的评分。这对于不那么了解欧洲电影的中国记者来说,这着实成了电影节报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书。而且因为这份刊物把自己打造的逼格极高,还免费派送,就更加受到电影节记者的欢迎。于是以讹传讹的,记者们就管人家叫“场刊”了,也不管人家的本名了,久而久之,甚至成了中国报道电影节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标准和内容。

    除了《每日银幕》(Screen Daily)之外,《好莱坞报道者》等刊物也在各大电影节都有自己的场刊,但因为并没有评分,所以大多数时候媒体和影评人们所谓的场刊都是指《每日银幕》。

场刊给《推拿》1.5的超低分,评委会却给了它最佳艺术贡献奖

现象:场刊评分能反映奖项归属趋势吗?

——完全不能!!


    在今年场刊的评分里,满分4分,《白日焰火》是2.3,排名仅在中游,而《推拿》是1.5,全场最低。结果这两部电影一共拿到了一等奖金熊、四等奖影帝和七等奖最佳摄影三个奖,把颁奖晚会搞成了实实在在的“中国之夜”。

    美国人的两部电影在今年的场刊拿了高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其中《少年时代》在场刊拿到了惊人的3.7分,甩开第二名0.7分雄踞榜首。结果这俩电影最终都败给了《白日焰火》,一个拿了相当于三等奖的最佳导演,另一个拿了相当于二等奖的评审团大奖。平心而论美国人做得不错,只是实在没办法和中国电影的成绩比肩,只能屈居第二。场刊的最高分往往都是拿不到金熊奖的。《少年时代》的失利再次符合了这条经验规律。

    其它场刊排名靠前的电影就没那么走运了,排名第二的《十字车站》得3分,最终捞到相当于六等奖的最佳编剧,而场刊上拿到2.9分排名第三的英国电影《71年》被剃了秃子,一个奖没捞着。

电影节邀请的官方评委大多都有不俗的身份和地位

揭秘:场刊跟电影节官方评审团有关系吗?是谁在评?

——与官方没关系,场刊评委是各国记者和影评人


    电影节官方的评审团和场刊的评审团不是一拨人,也毫无关系。

    场刊的评审团,是《国际银幕》这份刊物,在世界范围内找的媒体记者和影评人,这些人主要来自欧洲、北美和南美,都是当地较为出名的,或者是经常参加电影节,在各大电影节已经混脸熟的人。就柏林电影节来说,最近几年的场刊评委人员基本上很稳定,只有微调,换句话说只要他们自己不突然抽风,每年他们的口味是比较固定的。此外,场刊评分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清楚。每个人都不会掩饰自己的评价,给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并且全程公开透明,所有人的所有分数都公开,每部电影的最终得分就是所有人的平均分。

    而官方评审团则正好相反,每年的评审团成员都是完全不同的,无论男女老少,口味偏好如何,只要是业内有名,都有可能坐上评审团主席的宝座,所以评选的结果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官方评审团成员往往是知名制片人、导演和演员,比如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官方评委中有男神梁朝伟,而主席则是几乎参与了李安所有影片制作的李安好基友詹姆士·沙姆斯。大家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谁都有点人情要照顾。因此,官方评审也通常不会公开自己的口味与喜好。毕竟,今天我给你投票,明天就要找你拍电影的事在官方评审圈里时有发生。所以我们既不知道他们是一人一票,还是主席最终拿主意,还是说干脆就是蒙着脑袋,从两三部最好的片子里抽签决定的。

冯小刚的呐喊反映了电影人的心声

    在官方评审团心中,场刊的地位用一句冯小刚的语录就可以说清楚:“影评人屁都不懂”!而在场刊评委们的心中,也有一句万年不变的正义的呼声:“我们代表观众!”就这样,官方评审团,与场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电影节参赛作品做着不同的检视,因此他们选出来的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口味也不足为奇。

    所以场刊的评分不仅不会影响评审团的评奖,也不会影响组委会的选片。场刊的人就是一群自娱自乐的电影观众,现在这社会大家都有发声的欲望,我不管你听不听我的意见,我都得把它表达出来。

下一页:柏林电影节的场刊上也会刊登很多来卖片的影片广告
>>查看全文
上一页12
 
我和我的父辈
剧情

我和我的父辈

吴京沈腾笑泪燃情

长津湖
剧情

长津湖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改变历史史诗战略

金刚川
战争

金刚川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