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不要“滚床单” 把好莱坞大片拍出中国风
张艺谋坦言自己曾给好莱坞解读“家国情怀”
从中国玉石找饕餮灵感 给好莱坞解读“家国情怀”
在《长城》的故事中,张艺谋对“饕餮”这个设定尤其满意:“我对他们说这个怪兽选得很准,饕餮是贪婪之兽,贪吃之兽,我们中国人用它来警示后人,装食物的大青铜器上,都刻有饕餮纹。所以饕餮在文化上象征意义是中国独有的。”虽然《山海经》中对这种怪兽有记载,但并没有给它标明是什么颜色。“你要做特效就得有颜色,是什么样呢?我从《山海经》上看到,说是饕餮是钩吾山出来,而钩吾山就是其山如玉。后来我们的特效公司就把所有搜集的上千种中国玉石的颜色都拿来让我看。中国玉石,最有名的都是绿的。我问‘你们外国人怎么看?’,他们回答外国人认为这种颜色就是中国玉石,那饕餮的颜色就有了。”
当然,文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也会给双方合作带来障碍,张艺谋笑说,自己和好莱坞团队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想法上的冲突。比如《长城》中有一场篇幅很短暂的葬礼,好莱坞团队认为这段戏份不必保留,因为外国观众既看不懂也不会感兴趣。但张艺谋就坚持认定这场戏非常重要:“我告诉他们那是一种中国的精神,长城的精神,所谓的天苍苍,野茫茫,所谓的家国情怀,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样的感觉。”
除此之外,张艺谋还要自己想办法过“语言关”。不止是与演员的日常沟通,在评判表演的时候,语言所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微妙:“这种微妙的判断,不是使用母语你可能永远做不到。所以我就开始练习拿眼睛看,看表演,看演员之间的那个反应和感觉。我和外国媒体说这个的时候他们就很好奇,他问你是怎么看的,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多年的经验吧,判断你对这个人物的感觉。我也常常跟演员交流,我也怕有时候会露怯嘛。(笑)他们都是资深演员,如果他们也都觉得确实不错,那我就是看准了,这一遍就过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输出文化要懂得借水行船
在聊到接手《长城》的理由时,张艺谋曾提到“借水行船”的概念,这也是他如今对于中国电影,或者说中国文化该以何种方式走向世界所抱有的想法。张艺谋毫不避讳地说,想借助好莱坞大片输出文化,首先就要让内容做到符合大片的规律,甚至是“套路”。总想立刻以一己之力去“反套路”,其实并不可取。原则上,导演不能随心所欲的对故事和类型进行随意的嫁接,而是要顺应方向和规律将文化和特点行之有效的放进去。
他直言,将好莱坞大片拍出“中国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复杂。商业大片这种类型,在市场中一旦不被观众接受,那么它的初衷就彻底的失败了。“复杂,就是你(输出文化的)野心不能大。我说大片有它的规律,大片的规律就是你对文化的阐述和表达不能特别学术或者特别正宗,你还是要寓教于乐,跟着故事,跟着套路往下走,让它自然。不能观众一看到你这个大片,他觉得不认识了。虽然你满满的都是中国文化,但他不认识他就不爱看了,毕竟大片还是通俗文化的一个形式。”
张艺谋以为,如今在“走近大片”这件事上,自己应该是中国导演当中体会最丰富的一个。尽管常常被内地评论界犀利的批评,但他觉得自己不必过多辩解:“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有道理的,搞创作的人你要懂得这个规律,要知道自己的受众。而谈活永远不知道干活的难,看到你谈传播文化,他就有一万个问题要问你,总觉得你(传播的)不彻底,但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已经非常难(才做到的结果)了。”
虽然当下信奉着拍电影“野心不能大”的原则,但张艺谋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是有着远大且具体的终极目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这样一个方式吧。有人问过我对于中国电影的终极目标,我终极目标肯定是这样子:全部是中国投资,全部是中国故事,全部是中国演员,全部讲中国话,就是一个彻底的国产大片,随便什么样的题材(商业也好文艺也罢),能跟《变形金刚》一样大卖,有和《星球大战》一样的影响力,在全世界有无数人等着想看,这就是我的终极目标,这才是彻底的走出去。”当然,想要达成这个“终极”,中国电影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一点张艺谋自己再清楚不过:”全世界的国家到目前都没有做到,比我们发达的没有,电影的发明国法国也没有。我们电影有一天(想要)这样,国家的实力,发展,国际定位都必须完全对等。”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