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北影节上套票46秒销售一空的是枝裕和魅力何在?

时间:2017.04.21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苎节

是枝裕和的电影套票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一抢而空


1905电影网专稿 在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中,收录了导演处女作《幻之光》海边送葬场景的分镜画。像剧本一样,分镜画意在参照和指导,需要有高度的可执行性,因此这一组的笔触也十分简单,对人物和景物的勾勒甚至有些稚拙可爱,但它们就是有本事让人目光停驻不愿挪移。

 

是什么东西呢?晦涩难明,大概无法快人快语直抒胸臆。仔细想来,或许最吸引人的,是画中小人(主角)形单影只的孤寂感。这组分镜画直接让人联想到最后成型的电影中,江角真纪子饰演的女主心中郁结难以排遣,失落神魂般跟随大队人马的画面。一队人和一个人之间保持了值得注意的距离,她像是被落在了后面,无从依傍、无根可追。


《幻之光》海边送葬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的是枝裕和对文字的掌控力很强,这种能力尤其蕴含在了他的影像中,波澜不惊的闲庭信步里却饱蘸笔墨、力如千钧。他说“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是将其表现出来”,创作的理想形式,或许是像和歌一样审视时间、传达感情。如果说“不言明”是短诗的基础、格律与信条,那么观众喜欢是枝裕和作品的原因,或许与赏鉴绘画“留白”的意趣近似。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此次推出了是枝裕和的专题影展,导演的第一场见面会也已在今晚的百老汇MOMA举行。不妨与我们一同回溯这位“新日本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的创作历程,捕捉浮光掠影之间的罅隙。

 

寻路

 

是枝裕和2014年组建的“分福”虽然是家电影公司,但在照片中看来,却格外有“家庭作坊”式的亲切感。墙上排列着《步履不停》等作品的海报,绿叶荫蔽的窗外风景静谧,还有一只充满日式风情的不倒翁。不过最醒目的或许是导演亲手所写的毛笔字:“继”。何以为继?白底黑字之间方正隽永的意韵,给予人丰足的想象空间。

 

追寻导演创作的源流,电影不是一切的开端,纪录片才是他的起点。大学毕业后他便加入TV MAN UNION,在此工作的经历对他影响至深。在他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对于电影和电视的不同特质概括地十分微妙:“如果说电影是有乐谱的古典乐,电视就是爵士。”电影和电视作品于他而言,是在交流,而并非当下许多人都在奔走疾呼的“表达自我”。这样的意图或许在一开始就省去了想要声嘶力竭传情达意的负担,在电影节上备受青睐。

 

第一部电影作品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宫本辉的小说,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奥赛拉奖,让是枝裕和导演征程的起点一刹就被抬高。随后改编自真实弃婴事件的《无人知晓》推举出了柳乐优弥,使其凭借影片中的演出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戛纳影帝。《步履不停》是很多影迷倍加喜爱的影片,荣获蓝丝带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配角奖,近几年的作品更是常常参加戛纳,《如父如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海街日记》也入围获金棕榈奖提名,《比海更深》则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至此为止,二十几年的导演生涯中,他共制作了十一部影片(新作《第三次的杀人》9月日本上映,并未包含在内)。


《如父如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似乎每位观众对其电影的解读都不尽相同,但促使导演个人风格鲜明独立的,无疑是内在细腻丰富的情感与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但这些素养并非是为了拍摄电影而形成,而是他本人与生俱来的特质。随笔集里他写自幼对冰激凌的酷爱,儿时冷冻的可尔必思(乳酸菌饮料)成为难以忘怀的美味,这样的场景随即化用在《比海更深》中,显得格外真实而富有情趣。9岁搬家前在院子里撒下波斯菊的种子,在拍摄《奇迹》时看到熊本破败住宅院落中盛开正烈的波斯菊,他瞬间想起自己的童年,便萌生捕捉“处在当下之外”的镜头之意。是枝裕和视野的聚焦落点很有意思,他总是能在寻常家事里发掘到常人未曾深思,却能够与之产生强烈共鸣的一幕。

 

但若说导演的格局只重在家庭伦理、代际关系,又不完全准确。无论是在电影电视作品,还是在感情充沛的随笔集中,他都展现出对世界时事以及社会问题的敏锐思考。纪录片出身的经历训练出他积极发声的责任感与逻辑清晰的思辨能力,但放之于电影,则变成了一种默然旁观并忠实跟随且如实呈现人物神情、动作变化与心境起伏的承载力。拍摄那些“落在后面”与真实生活对峙学习自处的人们,将他们的阴暗面与缺陷毫无袒护之心平铺呈现,但并不将角色放置于道德高地进行审判,类似“纪实”的宽厚气度自然也会使观众产生亲近感。没有唏嘘慨叹的戏剧化剧情,人物情绪才是能在幽僻之处掌控全局的支点。往往看完之后觉得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意境呼之欲出,余音绕梁。

 

要素

 

“讯息”是刻意灌注的内容,而诗应是无意识的产物。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要素被纳入密切关注并希望进一步探讨的范畴。它们或许来自于导演内心难以言明并阐释的情结,是海平线下不为人所见的冰山。

 

逝者

 

已经故去的人在导演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甚至要重于主角。《奇迹》里小田切让曾说:“这个世界也需要无用的东西,什么都有意义的话,不是叫人喘不过气来嘛。”一席话在无意之中,论证了“无用”是必要的产物。同样, “缺席”作为一种存在,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掷地有声。很多时候是枝裕和作品中毫无影像的逝者并未消散湮灭,他们的阴影深刻而绵长地滞留在家人身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如同疯长的苔藓。

 

《幻之光》里不能理解前夫为何突然自杀的由美子生活轨迹因此发生重大转折,《下一站,天国》带有些许魔幻色彩,主角是天国的死者。受到奥姆真理教影响而生的《距离》,视线对准犯罪者的家人,他们残存的记忆如同印章;《步履不停》里的长子因搭救溺水儿童而去世,但这件事所带来的重创盘亘不去,母亲(树木希林 饰)依然年年邀请被救的人来家中祭奠;《海街日记》中的父亲一开场就已去世,关于这个人物的过往,全部是由四个女儿的回忆拼凑而出,在人物时常失语的状态里,清晰可见“父亲”对他们人格形成的影响。《比海更深》中看似决绝超然的母亲,其实并未清理掉丈夫的全部遗物。


《步履不停》里的一家

 

为何总是描述“死亡”?导演自己的说法是:“日本没有绝对的神,取代而之的大概就是死者吧。有句话叫‘无言面对列祖列宗’,要活得一生无愧,就需要‘死者’的存在。”他以死亡为参照反衬出生存者的状态,一段时间特别迷恋人在服丧期间百味杂陈的感受。人物的成长如同浇灌植物,渗透在精神土壤里的变化其实非常抽象,也难以在形成过程中就有所察觉,总觉得并无新芽蔓生,过程徒劳,但其实点滴都有回响。在是枝裕和影片中看到如同植物生长一般的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孩子

 

除了逝者,孩子无疑是他的作品中另一重要的元素。《无人知晓》里的四个弃儿,《奇迹》里天各一方的两兄弟,《步履不停》里需要面对继父与其家庭的小正太,《如父如子》中被抱错但一直努力讨父亲欢心的庆多等都是非常出彩的人物。事实上孩子活泼好动,很难顺服地遵从指令而去完成“表演”这一复杂行动,所以是枝裕和拍摄孩子的方法很令人称道——没有剧本,他现场给孩子们口头传达台词。他喜欢展现孩子,或许很大程度上与喜欢展现气氛尴尬微妙的重组家庭有关。《海街日记》中广濑铃出于好奇,也采用了无剧本拍摄的方式。


《海街日记》中的四姐妹

 

这让与是枝裕和合作的老戏骨桥爪功先生也表示很羡慕。不过付出的代价,是要与孩子们积累信任、培养默契,在现场会花费更多时间磨合。即便是试镜,也并非照本宣科排练,而是设置一个固定情境,观察他们的临场反应。没有表现出理想状态也没关系,天真烂漫且毫不世故,大概是导演最想要的。《奇迹》里的旺志郎就是这样定角,他给是枝裕和带来很大惊喜。

 

母亲

 

“母亲”这一形象在导演近几年的作品中愈加鲜活明亮。而提及诠释“母亲”,先后与是枝裕和合作多次的树木希林功不可没。无论是在采访还是在文集里,是枝裕和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这位珍宝级女演员的崇拜。她在《步履不停》中塑造的“母亲”狡黠洞悉一切,又固执念念不忘失去的长子,令许多人印象深刻。被视为《步履不停》续篇的《比海更深》,她同样贡献了很多金句。小心翼翼试探儿子前妻(真木阳子 饰)询问他们是否还有可能的片段,含有期待又忐忑不安的眼神极其到位,即使是没有正面特写,她也能用佝偻的背影来演戏。



或许是出于“没能为母亲做些什么”的懊悔,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母亲形象总是分外饱满亲切,没有虚拟人物的生涩感。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一位海外观众看完后问导演:“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挖掘个人内在的体验但获得普遍共鸣,对于导演来说,是意外之喜。

 

在面对“小津接班人”的头衔时,是枝裕和总会显得很无奈,他认为自己从成濑已喜男的影片中学到更多拍摄人物与空间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小津。此外他的父亲曾在台湾生活,看到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时,是枝裕和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因此也深受这两位导演的影响。不过《步履不停》剧本是在他拜访“茅崎馆”(小津曾长期驻扎的古老旅馆)时所写,他的作品很难与小津的作品彻底分隔开来。

 

他的电影里有闲庭信步、拾级而上的台阶,充满日式风情的庭院、波澜壮阔的大海与最为琐细的生活场景,像是每个人的平常一日倒映在大银幕上,但却不觉得乏味冗长,反而回味甘冽。新作内容是围绕杀人案的法庭题材电影,与过往作品大相径庭,似乎是另一个征程的起点,令人期待。

文/苎节

极寒之城
剧情

极寒之城

物欲横流滨城传奇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喜剧

这个杀手不太

爆笑演绎另类杀手

大转折——鏖战鲁西南
战争

大转折——鏖

三路大军相互配合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猪八戒吃西瓜
动画

猪八戒吃西瓜

中国首部剪纸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