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俗套"还是"神作"?《老兽》为何得到了两极的评价

时间:2017.12.15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顾影

电影《老兽》海报


1905电影网专稿 有人说,国产的小众文艺片,风貌大多相似,内容主题、拍摄手法不过是:摆拍加上晃动的长镜头,人物穿梭于不发达的中小城镇,再配上几段荒诞的故事,一个文艺片就应运而生了。


涂门将电瓶车骑出了哈雷的感觉

 

电影《老兽》也逃不出这个框框,片中描绘的导演故乡鄂尔多斯的没落、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信仰的失落与人的迷惘,都成为片中那个主角——“老混蛋”的生活背景,使整部影片染上一层灰蒙蒙的底色。

 

但导演又在片中加入了一个绕有新意的主题:中国式代际关系的矛盾,让影片在单调混沌的场景中脱颖而出,达到了一定深度;同时,涂们也用精湛的演技演活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引发了不少观众的争论与思考。


《老兽》中,父亲与儿子对簿公堂

 

让我们先来回顾影片的情节。《老兽》原名“老混蛋”,影片讲述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个“老炮儿”型人物老杨,老杨曾经赶上了鄂尔多斯暴富的大潮,富有过、发达过,如今大势已去,落魄年迈、穷愁潦倒。影片前半部分先描写他的混混生活,放着瘫痪的妻子在家不管,在外“吃喝嫖赌”,甚至花费掉了给妻子治病的手术费,儿女多次劝告他却不听,导致几个儿女非常愤怒;后半部分表现了老兽花掉手术费的苦衷,几个儿女试图用签字画押、绑架拘禁等方式劝告父亲,但却被父亲告上法庭,直到庭审结束,父亲与子女也没有得到和解。


台北金马影展,《老兽》获得最佳剧本与最佳男演员奖

 

影片曾在FIRST影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近日也在内地公映,影片上映之后,评价也随之曝光,目前观众与影评人对《老兽》的评价比较两极分化,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物“老兽”的道德评价

 

影片中,“老兽”老杨动用了自己瘫痪妻子的救命钱,为一位曾有恩于自己儿子的牧民买了一头牛,实现了牧民朋友多年的心愿,也算替自己儿子报了恩,但这位“老兽”同时是个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的人,他常在麻将馆中度日,在外包养情人,导致子女对他的行径非常愤慨。


老杨约会情人

 

有人说片中的“老兽”就是个“直男癌”,称“收拾资深直男癌真是个千古难题”;也有人称赞影片直击人心,在影院里泣不成声,控诉片中那群子女是“不孝子孙”,评价如下(以下取自豆瓣获得了网友认可的短评,有部分删节):

 

正方:

 

歆晴:

尽管一个老混蛋,却让人保有深深的同情,导演的艺术观呼之欲出,所谓现实主义的悲悯,大约如此吧。涂们老师再次为FIRST献上了影帝级别的表演……

 

Voiwereni:

很喜欢老兽这个人物。孩们眼里他就是个混蛋,干的事都挺缺德的。实际上他又很有情义,不作假,硬骨头。 人们看人常常是单向的,标签化的。可实际上人都是复杂的,难以评判的,独一无二的。正是这个人物塑造的很丰满,才能把城市和时代的颜色,这个社会的图景映射出来。

 

反方:

 

康报虹:

骑着个小电驴,养了个野女人; 吃的是有机草,喝的是矿泉水; 撇不下的是面,受的是活人罪;渣男洗成了深情,黑的漂成了白的。

 

把噗:

我是女权主义者。抵制!

 

从这些评论我们可以看出,影片的确描绘出了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他身上有无数的缺点,也有仗义、深情的一面。再加上影片生活化的布景,手持式的相机拍摄,让故事非常真实可信,仿佛“老杨”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有人同情他理解他,当然也有人讨厌他。同时,影片也抓住了中国式代际关系的矛盾。


老杨带牧民朋友去洗浴城,出手阔绰

 

在中国传统父母的心中,不乏“老兽”这样的存在,片中有句台词就是:“你都是我生的。”言下之意即父母觉得自己是子女的创造者,子女必须听他们的,无论对与错。就像这位“老兽”一样,哪怕自己是个混蛋,也要子女顺从自己,拿了妻子的救命钱也不跟子女讲清用途,因为父权思维在老杨这样的人心中根深蒂固,自己就是权威,无需解释。


老杨在法庭上大骂“不孝子孙”

 

可是这种“父母命,不可违”的道德传统,在今天这个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已经不再流行,民主、自由的观念在今天深入人心。虽然对父母百依百顺的思维在青年中仍有市场,但更多子女还是在试图与父母平等相处。

 

子女在观念上已经领先,那么经济上呢?片中过的子女与父亲老杨的关系并非真正独立,儿女们的房子是多年前老杨仍阔绰的时候买的,他们安定的生活是父亲为他们创造的,正如当代中国很多青年人在经济上仍需要依赖父母一样,在大环境下,子女也做不到完全脱离父母。那么,传统文化中的“孝顺”与现代文化中的“人人平等”激烈的矛盾冲突,就是影片试图表现的一大社会难题。

 

“老兽”在这里仿佛象征着一种困在围城中的传统价值观,它陷在过去,无法自拔,就像一头困兽一般,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老杨与骆驼

 

而评论中为何有“女权主义者”出来抵制呢?或许是因为片中主人公老杨放着瘫痪妻子不管,还包养了别的女人,这种重婚行为导致了观众不满,导演在片中对老杨并没有进行批判性的道德评价,更加引发了女权主义者的抵制,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男性出轨更容易获得原谅。

 

二、结尾最后一场戏

 

影片的最后,老杨因子女的疏远而心怀绝望,他拿了两瓶安眠药,对妻子一番表白之后,决定让妻子服下安眠药,两人一起离开这个世界。最后一个镜头,影片对着老杨和妻子的沉睡场景以远景的固定机位拍摄长达好几秒钟,非常伤感凄凉。


老杨对妻子表白心迹

 

影片的结尾是被不少影评人诟病的地方,有人这样说:

 

胤祥:

感觉最后15分钟删掉一点问题都没有……

 

滚吧!蛋堡:

相当平庸……结尾的情感升华更莫名其妙。

 

影片这一段剧情和拍摄手法,像极了德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爱》,而这种“爱”,体现在老杨对妻子身上,多少显得有些矛盾和突兀,毕竟他并不忠于自己的婚姻。

 

但这种多面性在部分观众眼中,正是一种人性立体复杂的表现,也非常点题,融合了人的兽性与人性。而且在导演的拍摄下,镜头对这位“老混蛋”充满了同情,有评论称赞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悲悯”。


 

这种争议其实来源于影片叙事前后转折给人感觉很不连贯,影片前半部分集中展示“老兽”的“混蛋”行径,后半部分则一直在试图对前半部的人物做出合理的解释,这种前后断裂、立场不一的表达方式,会让很多观众感到困惑。


导演、主演接受采访

 

根据映后见面会导演所说,《老兽》的剧本,他前前后后修改了16次,对于人物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思考,他要塑造出能传达深刻思想的人物。因此,电影《老兽》这种充满转折感的表达,或许是导演刻意为之,意图给观众营造一种分裂的观影体验,看前半部,我们恨老兽,看后半部,我们同情老兽,事物总是要深入了解才能看清它本来的面貌,如果只是草率一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三、超现实主义镜头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林中丧尸、梦中的白马等超现实主义镜头,更突显了“鬼城”的阴森萧索的特质。但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似乎与影片本身追求的现实主义矛盾。很多观众也理解不了片中老杨梦到马、拯救墙中的乌鸦以及林中的白色怪物究竟是什么。


老杨梦中的白马

 

陆支羽:

白色人影出没树丛的超现实时刻,很惊艳。

 

昆提良:

……缺点是废篇幅过多,现实和超现实段落的剪辑有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奇特(Grinch) :

……全靠涂们一人撑场的电影,角色大过事件本身,穿插的动物意向既不明确也不奏效,不少人物动机也不和逻辑(枕下放钱、撤案和结尾)。其实是开放结局,不要误读。

 

导演在专访时谈到过这些超现实的片段,他说墙中的乌鸦和被拴住的马都是被压抑的困兽,林中的白色怪物是鄂尔多斯特有的真人装扮的捕猎人,套上白布专门捉野鸡,因为有些品种的野鸡是白色色盲,主要是借此表现兽与兽之间的争斗。


林中的白色“丧尸”

 

可见,导演意在借着这三个形象表现老杨的困境、老杨与孩子们之间的剑拔弩张,只是这些意象比较偏涩,地方色彩也浓厚,看懂了的人固然觉得惊艳,看不懂的观众就只能不明所以了。

 

从以上几个争论可以看出,观影与审美真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完《老兽》,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但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总会在众声喧哗中,形成一个主流的判断,无论你赞它深刻还是批它平淡,《老兽》都触及到了当代中国的“痛点”,关于什么是人性、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困在围城中的传统道德,它们将要走向何方?的确引人深思。

文/顾影

保你平安
喜剧

保你平安

拒绝网暴狂飙辟谣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淮海

抗战经典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平津

战斗场面气势恢宏

猪八戒吃西瓜
动画

猪八戒吃西瓜

中国首部剪纸动画

漂亮的女邻居
爱情

漂亮的女邻居

三男子倾心一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