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50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之一,为中国影坛献上了以历史巨子为题材的一批重量级作品。他的人物传记电影中,流淌着百年激荡的中国历史。他用胶片为伟人塑像,通过诗化的创作手法为光影艺术插上翅膀,被人们称作“电影诗人”。(《光明日报》评)[4][4]
从《孙中山》到》《周恩来》,是历史造就了作为“银幕诗人”的丁荫楠。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在面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两个庄严而沉重的年代,进行艺术叙事的重构上,丁荫楠超越了历史——准确地说,他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驾驭和历史精神的发掘,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呈现出一种“大江东去”的恢宏而大度的大家气派,在美学的意义上,不妨说,这是一种成熟的风采。(黄式宪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