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第十一日综述——锡兰作品压轴上映

影片主演
当日,一种关注单元率先颁奖。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的《阿里郎》与德国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执导的《停在铁轨上》并列获得最佳影片奖。金基德获奖之余,还即兴在台上演唱朝鲜民歌《阿里郎》。
第12日是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式,在当日将上映凯瑟琳·德纳芙、露德温·塞尼耶和米洛斯·福尔曼等一干老演员主演的闭幕影片《被爱的人》。在影片放映结束之后,由罗伯特·德尼罗率领的评委会将宣布本届戛纳电影节各个奖项的获奖名单。
目前,主竞赛单元的所有电影都以播放完毕。按照媒体的评分和口碑,《勒阿弗尔》、《单车少年》、《生命之树》、《艺术家》、《我们需要谈谈凯文》和锡兰压轴上映的《安纳托利亚往事》最有机会争夺奖项。而男女演员方面,目前还没有绝对突出的主演,《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中的蒂尔达·斯文顿和《教皇诞生》中的米歇尔·皮寇利目前军事热门。本家戛纳电影节最后的结果究竟是达内兄弟成就三冠王还是金棕榈大家庭里又能“添丁进口”,是能诞生最年长影帝还是蒂尔达·斯文顿加冕?让我们拭目以待。
《安纳托利亚往事》:锡兰的个人特色
土耳其电影这几年在国际舞台上可谓是大放异彩,这要归功于一批杰出的土耳其导演的发挥。那些极有个人主义特色的语汇和主题是这些导演在国际上扬名立万的根本。赛米·卡普拉诺格鲁,凭借着《蛋奶蜜三部曲》中的《蜂蜜》收获了金熊。而著名的努里·比格·锡兰也早就凭借着《茧》、《小城岁月》、《远方》、《三只猴子》和《分手的季节》等影片成为了柏林和戛纳的常客。其中《远方》拿下了戛纳的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而《三只猴子》则为他拿到了最佳导演奖。可以说,在戛纳,锡兰唯一缺少的就是一尊金棕榈了。
努里·比格·锡兰的这部《安纳托利亚往事》发生在24小时内。一群警察带着罪犯在安纳托利亚平原上寻找被埋在野外的被害人的尸体,并带回警局做检查。影片的真正主角是那几个案件的当事人,他们的对案件的讲述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基础。这些人对事件的讲述大同小异,但是却勾勒出了整个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和土耳其发展的脉络。在表面上,每个人都在各尽其责,法医在聪明而睿智、警察局局长坦率而暴躁、上校作风严谨。可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事、情绪和过往。表面上,大家相处的相安无事。但是在内心里,还是很澎湃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涉及到生和死,悲伤和聚散。《安纳托利亚往事》中的这些人物,也许并不太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凑在一起却能很好地勾勒出土耳其的发展、历史和文化。
在影片中,努里·比格·锡兰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个人特色,无论是摄影机的移动还是对自然界的捕捉,都已经到了“寓情于景”的水准。无论是阳光、风声、雷电、雨滴、花草、树木,都成为了影片的道具,变成了电影叙述的元素。其实,这和曾经获得过金熊奖的土耳其影片《蜂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蜂蜜》中,有一个巨大的森林,这也成为了影片的象征和叙事元素。努里·比格·锡兰的镜头语言是很有特点的,比如说他喜欢使用长镜头、喜欢慢推、喜欢平移。这些并不算常见的摄影机的运动构成了努里·比格·锡兰的电影美学。在这部电影中,摄影机成为了观众的双眼,缓慢而又美好的镜头成为了观众视觉的延伸。在不知不觉中,观众便融入了电影。如果说努里·比格·锡兰的镜头美学师从与塔可夫斯基,其实也不尽然,因为锡兰还很重视剪辑,并且他的影片并不过分依赖于“电影本体性”的表达,他还很依赖演员的表演和电影故事本身。在这部电影中,努里·比格·锡兰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近景和中景。这很考验演员的演技,因为将面孔放到那么巨大的维度上,任何一点细小的差别和损失都会被放大。不过可喜的是,努里·比格·锡兰并没有搞砸这些,他的演员都非常出色。在这样的“逼视”之下,他们非但没有胆怯,反而是更大胆地展示出自己的面孔和表演。在这部电影中,演员的面孔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导演和观众交流的工具。换而言之,在这个时代里,如此重视、如此重用演员面孔的导演已经不多了。
可以说。这么一部带有个人特色,在制作上不失精良、在表演上成熟完整的作品会得到媒体一致的好评。美国的《综艺》评价说:“考虑到影片中演员们承受的法律和道德的负担,这部三小时的影片并不算冗长。影片制作精美,视觉效果出色,所以对于初次观看锡兰作品的观众而言也不会有什么阻力。虽然电影的主题比较沉重,而且故事也颇有点黑色和晦涩的味道,但是观众还是会折服于锡兰的才华,并被他在影片中偶尔展示出的幽默感所吸引。”按照这种评论的趋势,锡兰的这部影片极有可能在戛纳获奖。作为竞赛单元的“压轴大片”,锡兰的电影没有让人失望。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