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申奥片《夜莺》:中国色彩浓烈 暖心易理解

1905电影网专稿 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的《夜莺》作为《中法电影合拍协议》签署后第二部正式立项的中法合拍片,今年代表中国报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选。电影上映后因故事和画面的细腻、人情味的浓重而备受赞赏。
以爷孙情为主线,《夜莺》的“老少搭”旅途模式跟弥勒导演的经典旧作《蝴蝶》几乎一致。虽然弥勒曾澄清“两部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但舆论依旧将《夜莺》标为“《蝴蝶》的姐妹篇”、“中国版《蝴蝶》”。2002年《蝴蝶》在法国上映时,吸引了上百万观众,票房突破2亿,更捧出了天才童星柯莱儿·布翁尼许。同样出自弥勒之手,12年已经过去,中国的《夜莺》和法国的《蝴蝶》对比到底“进化”在哪,1905电影网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进行解读。

萌娃各有聪明法:聪明任性的任幸VS懂事独立的依莎
或许弥勒觉得《蝴蝶》已经设计过乖巧萌娃,这次《夜莺》要做出不同,所以加重了北京小女孩任幸的孩子气,将她身上的聪明任性呈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与李保田爷爷在火车上的一段,就有好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设计。跟爷爷就睡左边还是睡右边的问题争执,去餐车不好好吃饭半夜肚子饿,大晚上叫爷爷陪着跑洗手间扮鬼脸,最后还没玩够半夜偷拿爷爷的鞋子丢到洗手间……这一系列的设置成功塑造了一名顽皮“熊孩子”形象。不过即便个性上爱闹爱生气,但任幸却是名“无敌小灵通”,她能准确背出亚马逊森林和中国国土面积,还懂得买不会说话的夜莺来撮合爸爸妈妈,熊孩子身上表现出的乖巧,更容易触动人心。
对比一下《蝴蝶》中的小孩依莎,她也是会半夜打篮球吵到朱利安爷爷,也乱开培育蝴蝶的温室放走不少蝴蝶,但相比之下胡闹和懂事的对比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她会为了让朱利安爷爷的开心,给他讲虎克船长和玛马杜的笑话,她可以清楚说出自己的星座、上升星座和在中国的生肖等等,掌握的知识更加偏向“自然生活化”。

生命感悟:小屁孩的“春夏秋冬”VS丧子老人的“一秒”
《夜莺》里有不少关于生命的感悟令人十分动容。当进行到桂林极具MV感的画面时,孩子们围着巨型古树玩耍,讨论树的年龄,当地女孩小美接了句:“我知道它的岁数,它告诉我它是长生不老的”,虽然这一问一答的逻辑不太对头,但是两个小屁孩在巨大的枝丫上讨论长生不老是什么的画面极具诗意感。虽然“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然后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然后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一段对白设计让观众云里雾里,但是孩子间纯真美好的友谊在古老的巨树旁建立,物和人、老和少的对比形成独特美感,感觉是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插图实现在银幕上。
在2002年的《蝴蝶》也有一段类似的讨论,是在朱利安爷爷跟小女孩依莎目睹了母鹿和小鹿被非法偷猎者射杀之后的一段对话,没有巨大的古树衬托,但这里的场景是自然亲切的。朱利安看出伊莎因为母鹿被射杀很难过,所以开解她“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只不过许多人以为能永生不朽地活着”,伊莎坚持道“到2050年我们就150岁了”,朱利安又跟她解释:“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生命永远是一秒钟,加上一秒钟,再加上一秒钟,滴答滴答滴答。”一位年过半百且妻儿早逝的老人说出这番话,无形中已经为言语赋予另一层意思,无论从情节衔接还是人物设定看都是很自然的。跟《夜莺》里让两个小女孩春夏秋冬的诗歌朗诵感对比,是绝然不同的两种观感。

《夜莺》的温情更易理解 《蝴蝶》笑点密集更出彩
《蝴蝶》和《夜莺》同样都是老少配的亲情片,温情戏是必备桥段,但出来的效果却迥然不同。我们先来看《夜莺》,最直观的温情场面是爷孙依偎在篝火旁讲奶奶的故事,暖色火苗映照着爷孙脸庞,爷爷将往事细细道来,此刻冰冷的山洞里最暖莫过于亲情。还有之前爷爷手刻小鸟给孙女做礼物,之后爷爷在半路崴到脚,小女孩去找人求救;爷爷的画眉死了,小女孩用IPAD跟人换了只新画眉神不知鬼不觉地替换掉,这些都是非常暖心的段落,套路也是大家比较熟络容易理解的。
相对而言,《蝴蝶》的“温情点”更多在意料之外。比如在野外等蝴蝶伊莎贝拉,坏脾气爷爷突发奇想用手影给依莎讲“审判日”的故事,场面温馨。当他们在商店买鞋子时店员问是否需要小帽子或者小夹克,朱利安爷爷连忙摆手:“我们不需要小帽子或者小夹克。”结果下一个镜头是伊莎穿着崭新的小帽子和小夹克跟在朱利安爷爷身后走出店门。他们在野外吃沙拉的时候,伊莎不喜欢土豆莴苣菜沙拉,想换朱利安爷爷的芹菜沙拉,老头意志坚决地说“我才不要”,结果还是跟伊莎换了。看起来脾气古怪的朱利安爷爷,每一次“陡然”心软都让人不自觉抿嘴微笑,在得知他儿子早亡后,观众更容易对爷爷这个角色投入更深情感。
两部片的角色定位是完全不同的,《蝴蝶》里缺乏社会经验的是小孩,独立有担当的朱利安爷爷一直在各种解决问题;但《夜莺》里家缺乏社会经验的变成老人家了,不但带着孙女上错车走错路还崴了脚,这样不同的设定给了《夜莺》更多的情节创新空间,将老人家的“孩子气”以另一个方式在银幕上呈现,给观众带来全新感受。

《夜莺》中国色彩浓烈 老少新旧观念冲突紧贴时代
《夜莺》作为一部中法合拍片,确实真正实现了用法国拍摄手法拍中国故事的融合,虽然最终效果百家观点各不同,但片中随处可见中国北方的特色习俗还是十分用心。比如李保田饰演的爷爷很喜欢吃面,片中多次有老头吃面的镜头;比如出门遛鸟的习惯,公园里老头之间的闲暇唠嗑,极有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场景,辨识度极高MOMA建筑,花鸟市场,还有最后老人家那种“是从这里开始的,也该从这里结束”的落叶归根的理念,这些场景设计让中国观众看着更加亲切,也塑造出《夜莺》不同于《蝴蝶》的别样特色。
另一个有别于当年《蝴蝶》的点是对老少两代人之间新旧观念冲突的呈现。印象中当年《蝴蝶》里除了小女孩手中的游戏电玩(后来掉水里了),基本是没有太多新旧冲突。但《夜莺》在两辈人的观念差异上做了不少文章,而且紧跟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况。首先是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小女生任幸一出场就Ipad、Iphone不离手,三步两步跟妈妈QQ视频报告情况;反倒是爷爷身上就带着个两年前的手机,还被小女孩嫌弃是“太OUT了”的“化石”。经过这段旅程,到了故事结尾爷爷也终于跟上新时代换上Iphone 4S,为的是回老家住之后“我要是想你了,就在QQ上跟你聊天。”爷爷观念的变化里让人看见浓浓的爷孙情。
其次是对人生看法的不同。爷爷和孙女在篝火旁聊人生,爷爷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小女孩的回答是:“我想成为有钱人”爷爷说:“那不是个目标,只是个结果。”在小孩子眼中她考虑到的是她想要得到什么,“我想要所有人都认识我,想去哪就去哪”,但在爷爷的眼中,这些都只是“结果”并不能被当成目标,生命里有太多选择,一个人置身于这个社会她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她倾向于在哪个领域发挥才能才是爷爷要问的答案,成为有钱人可以有很多途径,有好的有坏的,爷爷问的是小女孩想走的途径,但小女孩却执着于结果。两代人对“人生目标”理解的通透程度由此自然呈现。
【结语】
《夜莺》以法国团队为主要幕后创作主体,以法国导演的创作手法拍摄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体现中国文化,可算是中法合拍的一大跃进。其中不仅广西的优美风景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浓厚的亲情也深深触动人心,带给观众温暖的体验。从这一层面上看,《夜莺》这个项目中中法双方都迈出非常可贵的一步。相信通过这些不断尝试,中法合拍片里毕竟会不断涌现更多触动人心的佳作。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