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消逝的老炮儿!京痞电影与京味电影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5.12.25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斯泰芬

【小刚“放炮”教你说北京话 想学的点这里】


   1905电影网独家专稿 2015年,华语电影给了我们很多惊喜,从暑期档《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到11月的《山河故人》《一个勺子》,再到贺岁档《师父》皆是诚意之作,不管这些电影的票房体量如何,但其集中展现了华语电影更多的可能性,而观众与影迷也有理由相信华语电影会有更好的未来。临近年关,由管虎执导、冯小刚主演的京味儿电影——《老炮儿》又是一部能见人心的作品,既为今年画上了句号,又为2016的华语电影开了个好头儿,承上启下。

 

    老炮儿,北京俚语,原为老泡儿,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而据知名博主五岳散人推测,“老炮儿”是新北京话,因为市局看守所在炮局胡同,而进过看守所的才有资格称老炮儿。在北京人的语境里,进过炮局非但不跌份儿,反倒是长份儿的事儿。虽说语义发生了改变,但《老炮儿》里的六爷(冯小刚饰)仍然是一个老混混,是一京痞。说到京痞又不得不提王朔,不得不说冯小刚,这两人创造的京痞文化与京痞电影成为了近几十年北京文化的代表。但京痞真得能代表北京文化么?兴许不能,失散的京味儿文化才能。



京痞电影、京味儿电影与文学的渊源

 

    在文学上有两个概念,一个叫京派文学,一个叫京味儿文学。京派文学是一个地域概念,泛指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北京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人物是周作人、朱自清;京味儿文学则大量使用北京方言,对北京传统文化有较多的阐释,乡土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老舍。虽然王朔的作品也往往被归到京味儿文学,但他的审美情趣却大异于老舍。归根结底是,京痞文化来自于机关大院,而老舍的文学来源于胡同串子。

 

    建国之后,在北京旧城的西边建立了很多党政军机关大院,大院里的人来五湖四海,住楼房、说普通话。马未都海岩叶京这拨而大院子弟的父母都是新北京人,而王朔出生在南京,自己就是个新北京人。大院子弟与胡同串子的人,恐怕也没有太多的交集。



    大院子弟从小上苏联式幼儿园、内部中小学、看内部放映的外国电影,成长环境独特又稍显封闭,而环境造就的优越感是老北京人没有的,这一点在王朔与老舍的作品对比中清晰可见。老舍作品里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我这一辈子》里的巡警以及茶馆老板王利发皆是被历史车轮撞倒的人,爬起来一脸血,还得往前走;而王朔的作品中的反智与反叛、嘲讽与恶意,则深植于其先天的优越感,这在老舍的作品里难觅踪迹。

 

    京痞文学与京味儿文学的不同风格延续到了电影里,前者的代表是《顽主》《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而《洗澡》《卡拉是条狗》则更接近老舍作品的气质。


策划、撰文、制作/斯泰芬
>>查看全文
上一页12

保你平安
喜剧

保你平安

拒绝网暴狂飙辟谣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淮海

抗战经典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平津

战斗场面气势恢宏

猪八戒吃西瓜
动画

猪八戒吃西瓜

中国首部剪纸动画

漂亮的女邻居
爱情

漂亮的女邻居

三男子倾心一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