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无问西东》镜头背后 那些你不可不知的清华往事

时间:2018.01.12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小路


1923年

随泰戈尔问询生命意义

 

吴岭澜(陈楚生 饰)所处的民国初年是读书人最好也最坏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政权频繁更迭,另一面,思想领域却迎来空前繁盛,东西思想交融激荡,知识分子视科学、民主、自由为毕生信条。


 

其时,清华园汇聚了享誉全国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还有如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这样的青年才俊。他们不仅让清华迅速跻身一流学府,所提倡的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范式更惠及当今。


自左至右依次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油画:陈丹青)


在那个国门乍开,思想巨变的年代,如何拥抱西方科学,同时坚守文化传承是摆在每个知识分子面前的课题。对于电影中的吴岭澜亦是如此。

 

擅长国文的他坚持修读实科(理工科),误以为“最优秀的人才都读实科,只要把自己交给书本,即可获得踏实”,却恰恰忽略了求学者对自己内心的“真实”。


祖峰饰梅贻琦

 

受教务主任梅贻琦的点拨,吴岭澜开始了对人生价值和真实自我的探寻。其中,1924年泰戈尔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对他影响最深。

 

泰戈尔的这次访问在历史上有据可考。这位印度文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于4月23日受邀抵达北京,曾在清华停留五天六夜,并在5月1日晚发表演讲,由徐志摩担当翻译。


《清华周刊》对泰戈尔访华的报道

一排左起:王文显、张歆海、徐志摩、张彭春,二排左起:辜鸿铭、泰戈尔,三排右为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

清华校歌作者汪鸾翔在泰戈尔演讲时画的小像和笔记

 

泰戈尔的演讲充满了对物质文明的批判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他呼唤清华学子不被时代思潮所限,不为物质生活所奴役,勇于追求心灵的根本自由。

 

其中,最后一段如是说道: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惟一的标准。”


这位花甲老人的从容和笃定,让电影中的吴岭澜倍受触动,“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他仿佛真正明白了梅贻琦所说的“真实”——“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1938年 

在西南一隅开辟教育圣地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段落,回望的是抗日战争中,清华学子在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1938年,迁至昆明,正式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校徽、校旗

西南联大所属研究机构图 


战火中的西南联大,堪称世界上条件最差的大学之一。铁皮屋顶的简陋教室,茅草屋一般的学生宿舍,没有挡风的窗户,没有明亮的电灯,图书馆的书架用装汽油桶的纸箱折叠而成,还要随时躲避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


西南联大的茅草屋与图书馆

 

然而,正如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虽物质艰苦,但精神绝不贫瘠。以闻一多、华罗庚、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钱穆等为代表的教授学者,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从容的君子之风,在西南一隅同样耕耘出了一片教育圣地。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全体师生合影

 

抗战8年间,联大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殷海光等一批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真正践行了校训——“刚毅坚卓”。

 

电影中的“静坐听雨”、“警报中读书”、“山洞里吟诗”等场面都是当时联大师生的风貌缩影。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联大师生同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电影中让联大学子备受震动的名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出自青年运动著名领导人、清华前校长蒋南翔之笔。


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他在清华学堂地下室起草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激励了无数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战第一线,其中就包括校长梅贻琦的一对儿女——梅祖彦和梅祖彤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蒋南翔


西南联大短暂的历史上曾掀起三次从军热潮。第一次出现在抗战初期,第二次出现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为协助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飞虎队),部分外文系同学参加征调,担任英文翻译。第三次则是为配合1943年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


电影对于西南联大征兵场景还原度很高


《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也是参军大部队中的一员。他虽出身优渥仍品学兼优,心怀天下。在亲情的羁绊,家族的厚望面前,他选择遵从国家的召唤和自己的真心,与万千学子一道实现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



在昆明西南联大昔日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块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的一面刻着西南联大抗战以来832名从军学生的名字,其中有14人为国捐躯。而西南联大8年来,累计学生人数不过8000人,这意味着每十个学生里就有一位投笔从戎。



下一页:荒蛮戈壁抒写家国情怀

>>查看全文

裂战
动作

裂战

硬汉保镖血战毒枭

宿敌
剧情

宿敌

女教授被荒野焚尸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沉默的荣誉
爱情

沉默的荣誉

戏剧再现民警生活

杨贵妃
爱情

杨贵妃

大唐盛世一代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