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影逐光·乘风破浪 | 电影追梦人:他们拼尽全力,只为一个镜头

都说电影是造梦的机器,编织出来的五彩绚丽,吸引了无数追逐梦想的人。有人耕耘于幕后,有人闪耀在台前。这一次,我们采访了带着梦想进入电影行业的青年人黄梓、万国鹏、晨翌、徐超,听听他们的追梦故事。什么是成功?只要努力,不负梦想,便是成功。心中有力量,才会不怕路途万里遥,相信梦想再高也能追得到。

电影《慕伶,一鸣,伟明》导演

黄梓:小姨投资的处女作,梦想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结束自己的硕士学习回到国内,导演黄梓也陷入了迷茫。父亲患癌症去世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2年的时间,他写出了《慕伶,一鸣,伟明》的剧本,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在父亲患病后如何共同面对伤痛的故事。

 

曾经的黄梓一帆风顺:高中毕业后决心到更大的世界里闯荡,于是赴美国留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毕业后,他考上了纽约大学在新加坡设立的导演硕士项目,是个标准的“海归”。

 

杨德昌《一一》


黄梓说,自己电影的启蒙是在课堂上:他看到了杨德昌拍摄的3小时长片《一一》,整个人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力。

 

因为这部电影,他确立了自己拍电影的梦想,申请硕士时选择了偏实践的项目,并拿到了电影专业在业内颇为知名的纽约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天不遂人愿,上了一年课之后,新加坡政府突然决定不再支持纽约大学的这一项目,黄梓选择退学,回到了国内。

 

在这期间,黄梓的父亲被查出癌症。他的生活变成了一边陪父亲,一边继续拍短片。曾经怀揣梦想,但现实让他陷入迷茫。



黄梓有时候也问自己:如果父亲不生病,自己的道路会不会不一样?拍出来的第一部电影会不会还是《慕伶,一鸣,伟明》这样一个故事?

 

但现实没有如果。父亲去世后,他强打起精神,将人生中最困惑的两段时期写成了剧本——高中毕业出国前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以及回国后遇上父亲生病。他把两个时空和同一种“想逃离家”的状态写成了电影里这个故事。

 

剧本写得很慢。黄梓往往晚上动笔,却陷入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困境。在写剧本的那段时间里,他常常失眠,时时焦虑:担忧改不好,第一个长篇剧本连自己都无法满意。

 

好在剧本成型了。但黄梓又陷入了资金困境,他拿着剧本接触了几家公司,却发现沟通的效率并不高,直到最后也没能达成合作协议,但黄梓并没有放弃,在小姨和影视创投资金的帮助下,他最终完成了梦想。


导演黄梓


起初,黄梓对小姨的善意有些抗拒,“小姨一直都说,她可以(投钱)帮我完成拍摄,不必去求别人。”但在黄梓看来,投资电影是门生意,他不希望自己一旦失败,让亲人的钱有去无回。他更希望剧本能在得到充分的专业评估,被影视公司看好的前提下顺利推进。



《慕伶,一鸣,伟明》这个项目后来也顺利进入了一些创投单元,获得了业内认可和资金支持。最后,黄梓以向小姨借钱的方式完成了影片的主体拍摄,又用创投奖金完成了后期制作。

 

黄梓坦言拍电影对于新导演来说确实很不容易,但他也认为,只要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就会获得机会:“真正能坚持下来把电影拍出来的人,他们肯定具有优秀的意志品质,肯定是希望把自身经历,或者他们对社会观察到的一些正能量的部分,传递给观众。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们有义务记录这个时代,把精神力量转化到创作之中,我觉得这是新导演需要做的。”

 

电影成片后得到了在电影节展映的机会。影展上,黄梓遇到了对电影感同身受的观众,哭着和他诉说自己与家人类似的经历;他还见到了对他感兴趣的影视公司,追问他下一部电影的拍摄计划。半年前,他从家乡广州搬到了北京,希望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电影。


导演黄梓


提及拍电影的动力,黄梓说,自己相信生活,也相信自己的电影可以为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正能量的意义:“我希望观众看完我的电影之后,可以修复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对观众和社会产生)正向影响。创作表达(这件事)是我能够坚持继续拍电影的原因。”



文/派翠克   图/杨楠   视频/任杰

上一页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