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片变奏曲乱弹:从《大劫案》到《独行侠》
2013.10.04
来源:1905电影网
![]() |
电影网专稿 迄今为止最新一部西部片《独行侠》定于10月5日在中国上映,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类型电影今年第二次登上中国大银幕(第一次是5月上映的《被解救的姜戈》)。而在此前数十年里,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一直与西部片无缘相见。从这个角度看,早已处于类型片制作主流之外的西部片,似乎又一次回复了充沛的生命力。且不论《独行侠》在北美市场的惨淡票房,它和《姜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巨大话题效应,都是西部片远未离我们而去的有力证据。
就在今年9月末,意大利西部片之父赛尔乔·莱昂内影展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黄金三镖客》、《黄昏双镖客》、《西部往事》等珍贵的经典西部片修复版面向广大影迷逐一展映,可谓电影界的一大盛事。很奇怪,莱昂内和他的电影在中国的号召力远大于好莱坞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这一方面源自近几年来中国的一些影评人和研究者对意大利西部片的大力推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莱昂内的作品风格与我们的时代更为亲近,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孤独和冷漠比约翰·韦恩的一脸正气更容易为观众所接收。
无疑,西部片一直在变。它无时无刻不受到它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艺术乃至经济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其他类型影片中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尝试变得更为平易近人。如果你有幸在今年把《独行侠》、《被解救的姜戈》和《黄金三镖客》都看过一遍,你便会惊诧于西部片内部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戈尔·维宾斯基谨遵正统,昆汀·塔伦蒂诺天马行空,赛尔乔·莱昂内气势恢宏,三位导演毫不矛盾地各自演绎着自己对西部片的理解。同时,西部片有它自己的一套规矩,这规矩并不仅仅是莽莽荒原、纵马疾驰、落日黄沙和持枪格斗,而是给西部片带来永恒魅力的那些奥秘,是神话,是传奇,是史诗,也是悲剧。
从1903年诞生至今,西部片已经走过了110年历史。这百十年里,一位位西部片导演在延续传统和自由创作之间寻找着适度和均衡。就像一曲音乐,它既有着一如既往的主调,也有着恰如其分的变奏,正因如此才既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单调,也不会毫无章法可循。本文接下来便将和你一同奏起这首西部变奏曲,去探寻110年的时光里,所有的那些“变”与“未变”。
内容导读: | |
惊天动地一百年 | 旭日冉升 |
拓荒时代 | |
成熟典范 | |
意大利式 | |
日薄西山 | |
后生可畏新纪元 | 创新杰作 |
旧作翻拍 | |
戏仿总结 |
惊天动地一百年
旭日冉升
西部片几乎是与电影同时问世的一种类型影片。1903年,埃德温·S·鲍特导演《火车大劫案》在美国上映,标志着西部片的正式诞生。虽然只有短短11分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埃德温用14个场面镜头讲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其中不仅有强盗劫车的场景,更有警匪两方势力在草原上的对决,奠定了西部片叙事模式的基础。影片吸引了许多观众,占据美国银幕达10年之久,也使得西部片从诞生之日起便风靡起来。
此后,大量西部片开始涌上银幕。据统计,1910年美国共发行1001部电影,其中有213部是西部片。不过,这些影片大多没什么新意。随着1910年代和1920年代美国制片业的重心从东海岸迁至西海岸,西部片的拍摄位置也开始向西部转移,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逐渐成为西部片的中心主题。
1923年,詹姆斯·克鲁茨拍摄的《篷车队》(The Covered Wagon)第一次脱离影棚,把真实的西部风光搬上银幕。约翰·福特的首部西部片《铁骑》(The Iron Horse,1924)则可称作是一部《西部铁路开拓史》,以纪录片的风格聚焦于修建铁路时期白人与印地安人的战斗。《英豪本色》(The Virginian)、《原野神驹》(Wagon Master)、《陆路跃进》、《亚历桑那旧事》等影片也纷纷将西部人的身份从匪徒转换为执法者。
拓荒时代
30年代美国工业进入大萧条时期,大量中西部农民涌入东部城市,与之相反,众多以西部拓荒者为主人公的故事成为此一时期西部电影的主流,科罗拉多大峡谷、亚力桑那荒原以及俄克拉荷马未开垦土地统统被搬上了银幕。1931年,由韦斯利·鲁格尔斯执导的《壮志千秋》(Cimarron)讲述了西部开拓时期西马龙携妻子从东部来到俄克拉荷马,与牧场主发生冲突,并极力维护当地印第安人的故事,该片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西部片。
不同于《大追踪》(The Big Trail)、《乱世英杰》(The Plainsman)这些主流西部片对历史拓荒题材的专注,30年代的B级西部片能自由地在过去和现实之间来回跳跃。以1934年的《幸运的德克萨斯人》(The Lucky Texan)为例,该片的前面50分钟都像是发生在19世纪,最后5分钟主人公却钻进一辆汽车去追击坏人。另外,不少B级西部片也吸收了当时环球公司B级恐怖片的气氛,如乔治·奥布莱恩主演的《神秘农场》(Mystery Ranch,1932)。到了1935年,西部歌舞片也诞生了,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吉恩·奥特里主演的一系列影片。
成熟典范
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西部片达到成熟风格的典范,约翰·福特把西部片中的社会传奇、历史再现、心理真实和传统的场面调度融合在了一起,给之前的西部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并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来临。受战争影响,新出现的西部片力图给这种类型影片添加一些决然不同的主题和趣味,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心理、色情各个方面。
历史成为西部片的常见主题,约翰·福特的《要塞风云》(1948)、戴尔梅·戴维斯导演的《折箭为盟》(1950)中,印第安人和白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情感与尊严。另外,从1943年威廉·威尔曼的《黄牛惨案》起,西部片开始增加社会道德内容。霍华德·休斯导演的《不法之徒》(1943)则出现了色情,金·维多于1946年拍摄的《太阳浴血记》中将色情作为戏剧性契机,西部人反而成为突出女主人公性感的陪衬。
最明显地反映出西部片变化的当属《正午》(1952)和《原野奇侠》(1953)两部诞生于50年代的影片。前者首开“心理西部片”先河,弗莱德·齐纳曼极为巧妙地把一个本应该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展开的故事与西部片的传统主题结合起来。而《原野奇侠》的独特之处在于,影片的主题便是传奇,乔治·史蒂文斯力图通过西部片本身的特点证实西部片的合理性。上述两部影片说明,西部片对自身及其局限都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变化仍然主要发生在A级西部片中间,而数量上占优势的B级西部片仍然保持着以往的“率真”的风格,它们专注于讲述一个故事,而不在故事背后的含义上面费心思。霍华德·霍克斯的《大战红河边》(1948)和《峰火弥天》(1952)完全建立在旧的戏剧性和观赏性主题的基础上,雷奥尔·沃尔什的《萨卡契文》(1954)是按照典型方式讲述历史故事的一个范例。亨利·金导演的《枪手》(1950)则表现了一个厌倦于东躲西藏的杀手再度杀人的传统主题。
意大利西部片
意大利西部片
意大利西部片
60年代,随着老一代偶像的相继离去、观众兴趣的变化以及电视的普及,日渐老态的美国西部片似乎再也难以恢复昔日辉煌。征兆很明显,1950年有150部西部片问世,占到北美上映影片总数的34%,但到了1963年便只剩下了9% 。
不过,这一时期的西部片也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首先便是宽银幕电影的大量出现。诞生于1963年的超级大片《西部开拓史》采用了需要3台摄影机拍摄的西尼拉玛全景宽银幕系统,壮观的影像给当时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69年,山姆·佩金帕的《日落黄沙》重新让一群土匪当上了主角,影片用慢镜头对人体中弹的大力渲染可以算作是“暴力美学”的发端。同一年,约翰·韦恩凭借《大地惊雷》终于拿到奥斯卡影帝,《虎豹小霸王》则奠定了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的巨星地位。
与美国西部片的惨淡状况相比,欧洲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出产了近600部西部片,由于意大利电影占去了这些电影的90%,因此这些西部片也被称作“意大利西部片”。而这才是西部片在这个十年里最明显的一次变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便是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的“镖客三部曲”。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通常是孤独的骑士,主要依靠过硬的技术和过人的头脑取胜,他们会在影片最后的激烈火拼中杀死所有对手。该类影片以明显的反英雄和无政府主义色彩而备受青年人青睐,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因其忧郁的气质而很快成为新一代西部偶像。
日薄西山
主流观点认为,西部片从70年代起便已经日薄西山了。这一时期的许多西部片反映了70年代社会的种种危机,此外也出现了以少数民族为主角的印第安人西部片和黑人西部片,其主调基本延续了60年代的反英雄模式。似乎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从一个偶像明星成功转型为一名导演。1976年的《西部执法者》给他带来很高的声誉,该片以内战战败方南方的角度为出发点,其对战争的缅怀和对美国政府的控诉在以往的西部片中并不多见。
1990年,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史诗巨片《与狼共舞》让西部片短暂地焕发了生机,该片是在《壮志春秋》60年后,西部片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它还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其他6项大奖。影片描述南北战争后,美国白人军官因与印第安人交朋友反被白人军队视为叛徒的故事,是对印地安人的一次彻底的政治翻案。1993年,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西部片《不可饶恕》再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讲述了老杀手重操旧业的故事,向西部片传统表达了敬意。伊斯特伍德饰演的角色与他自己难能可贵地融为一体,使影片充满英雄迟暮的悲怆意味,也因此被称为“最后一部西部片”。
后生可畏新纪元
当然,西部片的演变远未结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这一片种在经过了百年历程之后,似乎重又回复了生命力。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戈尔·维宾斯基等几位在好莱坞如日中天的导演突然对西部片发生了兴趣,而安德鲁·多米尼克、约翰·希尔寇特几位新手也以西部片异军突起,这一古老的类型瞬时在奥斯卡、威尼斯、戛纳出尽风头。
创新杰作
2007年,安德鲁·多米尼克执导的《神枪手之死》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布拉德·皮特饰演一个南北战争期间的著名强盗,最后被一直崇拜他的罗伯特·福特(凯西·阿弗莱克 饰)出卖。尽管奥斯卡给了阿弗莱克一个最佳男配角提名,但主角布拉德·皮特反而是电影中离观众最远的一个人物,他确实如传奇一般只供瞻仰和揣测,而真正的主角则是从新世纪“穿越”到19世纪的敏感而柔弱的罗伯特·福特。影片就像是《原野奇侠》和《正午》的结合体,既如前者一般是关于传奇的传奇,又像后者一样对一个背叛者的心理进行了剖析,油画般的色彩、优美舒缓的节奏以及令人伤感的诗意让这部影片堪称完美。
另外不得不提澳大利亚导演约翰·希尔寇特拍摄的两部西部片。其一是2005年的《关键协议》,聚焦于警察和匪帮两种势力的争斗,不过,这个影片里只有恶棍,没有英雄。盖·皮尔斯饰演的主人公在尼克·凯夫诡异配乐的烘托下有如受困地狱般苦苦挣扎。2012年的《无法无天》入围了第65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讲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禁酒令时期黑帮三兄弟与腐败警察及另一伙黑帮火拼的故事。汤姆·哈迪、盖·皮尔斯、希亚·拉博夫、加里·奥德曼、杰西卡·查斯坦、米娅·华希科沃斯卡一众大牌主演让人叹为观止,仿佛西部片又一次进入了它的最佳时期。汤姆·哈迪饰演的哥哥是个传奇人物,整部影片的基调则是法律尚不完善下的暴力和野蛮。西部片变来变去,最终又回到它最初始的样子。
旧作翻拍
同样是2007年上映的《决战犹马镇》翻拍自1957年的同名电影,原作本身不是一部典型的西部片,气质上更接近黑色电影。新作由《金刚狼》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执导,讲述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跛脚农民为了拯救农场和家人,自愿押送罪犯宾·维德(罗素·克劳 饰)的故事。影片充盈着饱满的西部英雄情怀,不过最后的小镇伏击战跳开了前100分钟设置下的种种铺垫,显得过于突兀。
科恩兄弟拍摄于2010年的《大地惊雷》翻拍自给约翰·韦恩带来影帝荣誉的同名影片,沿袭了西部片为亲人寻仇的传统主题。和旧版的英雄主义相比,新作中的杰夫·布里吉斯赋予了他的角色以一种明显的沧桑感。影片一改传统西部片中女性角色往往沦为配角的情形,以一个14岁女孩的视角展开叙述,把原作中简单的金钱关系变成了一生的友谊,感人至深。娓娓道来的旁白像是祖母给她的孙子们讲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时光流逝的悲伤意味铺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为本片贡献了精致画面的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和《神枪手之死》的摄影师是同一个人。
戏仿总结
戏仿总结
戏仿总结
昆汀·塔伦蒂诺的《被解救的姜戈》(2012)可能是新世纪最具话题性的一部西部片了。血腥和裸露毋需多言,本片最显著的特色还是昆汀一贯的玩世不恭和漫不经心。即便它兼具了枪、马、赏金猎人和恶毒的农场主等诸多西部元素,仍然很难将它纳入到正统西部片的谱系之中。昆汀对这种类型片的修辞手法的理解远逊于科恩兄弟和维宾斯基,他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对历史的嘲弄让影片没有丝毫的西部片意蕴。杰米·福克斯、克里斯托弗·沃尔兹像是两个在玩角色扮演游戏的当代人,“黑人的苦难”只是游戏设置,对他们来说完全无关痛痒。
2011年,戈尔·维宾斯基拍摄了他的第一部西部片《兰戈》。这是一部动画片,不过除了英雄变成了一条蜥蜴,反派变成了猎鹰和响尾蛇外,此一形式并没有为西部片带来多大的变革意义。电影的基本框架仍然在经典西部片之内,兰戈莫名其妙地来到一个西部小镇被镇长任命为警探,最后干掉了所有的坏蛋,原生态与城市化的矛盾、英雄和社群的不相容是本片的主要矛盾。不过它并不纯粹,兰戈是一个反英雄人物,他虽然做着英雄梦,但既无决心又无本领,与坏蛋的争斗实际上是对“我是谁”的苦苦追寻。传统西部片、意大利西部片以及伊斯特伍德的影子在片中随处可见。
时隔两年,维宾斯基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西部片《独行侠》。白脸约翰尼·德普、红发海伦娜·伯翰·卡特,这样的人物出现在“加勒比海盗”系列或蒂姆·波顿的幻想片里面似乎更为合适,不过,怪异的因素远未影响到维宾斯基对西部情怀的执着,《独行侠》依旧是一部地道的西部片。从架构上看,白人(艾米·汉莫)和印第安人(德普)的双主演设置、艾米·汉莫为兄寻仇的故事主线正是来自约翰·福特的《日落狂杀》,只不过两位惺惺相惜的英雄从对手变成了战友。抓到仇人之后,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是使用私刑还是将之交给警察的两难选择也是西部片的一个常见主题。此外,罪犯和当权者的苟合,争夺银矿的阴谋也都有据可查。通过《兰戈》和《独行侠》两部影片,维宾斯基对100年来的西部片做了一次竭心尽力的总结。
策划、文、制作/小甜甜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