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电影江湖:2016圈内大事你都造吗?

说起2016年的内地影市,真是五味杂陈。这一年,中国的银幕数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也超越了自己,提前11天超过了去年的440亿。另一方面,尽管票房整体增速正在放缓,但今年单片、单日、单周、单月票房均创造了影史新纪录。在日趋冷静的数字背后,除了现象级“爆款”有所减少,观众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得更加理性。

 

【反思!】

票补退潮、保底发行陷低谷、明星公司并购被叫停……电影金融证券化风险高!

 

今年3月,《叶问3》惊现“幽灵场”,背后千亿市值的快鹿公司应声倒台,华语电影市场虚假繁荣背后的种种暗箱操作逐渐浮出水面。在严打票房造假和票补退潮的双重作用下,市场实际消费能力显现,全年600亿目标无从谈起,小幅超越去年恰恰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

 

“中国特色”的保底发行再也不是稳赚不赔的金融游戏,《美人鱼》33亿票房成了“保底”最后的疯狂。下半年除《盗墓笔记》将将保本外,保底案无一成功,连《我不是潘金莲》也未能幸免。发行公司由此逐渐趋向保守,动辄10亿的保底神话难现江湖。

 

自去年开始,明星公司频繁被上市公司天价收购,不少刚成立几个月的空壳公司也能获得几百倍的超高溢价。在“明星证券化”的资本游戏中,上市公司收获明星效应,明星实现了股份价值一夜暴涨,但由此产生的资本泡沫却要由二级市场的股民背锅。

 

说白了,“虚假票房”、“保底发行”和“明星证券化”都是资本步步深入电影圈的集中体现,共同助长了电影市场的泡沫和虚火,让“电影”不再是艺术创作而成为了金融产品和赚钱工具。好在有关部门已逐渐释放出加强监管的积极信号,多项“明星收购案”被证监会叫停,《电影法》出台,严厉打击票房造假等危害市场行为。这些都在提醒电影人把心放平,让注意力重新回归到电影本身上来。

 

说起来,《叶问3》本身好不好看反而没什么人关心了……


 


妖气退散:唯IP论、唯明星论越来越站不住脚

 

一味炒知名文学、音乐等其他门类作品冷饭的我们叫IP电影,一味强调明星效应的电影就是我们常说的粉丝电影。对于这两年暴热的影市来说,拍这些东西这无疑是想赚快钱。

 

《小时代》拿到4.8亿票房开始,这股妖气便开始大肆盛行,接连了出现《怦然星动》《横冲直撞好莱坞》等卖相好成色差的电影,它们的票房随随便便就能破亿。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催生了发行方为粉丝电影疯狂保底的作法,动辄3亿、8亿赚得盆满钵满。

 

而就在今年的暑期档,热钱依然盲目涌入影市,两部主打小鲜肉+IP的粉丝电影《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和《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的票房却止步于3.4亿、1.5亿,均未达保底目标。

 

之后的全明星阵容《封神传奇》票房只有2.9亿,离保底10亿目标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与《封神榜》这个强势IP八竿子打不着的剧情也被网友骂成残废。说到底,这都是过分迷信明星组合,过分迷信IP号召力,却忽视影片质量的直接后果。而此类电影的低迷恰恰证明了观众们的眼睛越来越雪亮了。

 

IP也有过期的一天,粉丝也有长大的一天,别拿观众当傻子……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