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五毛钱特效”(下):特效师生存小调查

特效大片的层出不穷充分显示了华语电影越来越充沛的想象力和越来越有底气的技术进步。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历史上50部票房最好的电影中有49部是靠特效制作的角色来讲故事的。人们在喝着可乐嚼着爆米花津津有味地享受视觉轰炸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创造了这些以假乱真、酷炫狂拽的银幕奇观的特效师,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天...


特效行业生存现状:幕后英雄们过得怎么样?

“歪果仁”也差钱! 拿了奖照样倒闭

 

  好莱坞数十年的视听轰炸“惯坏”了我国影迷的眼睛,相比之下,国产特效片在过去的几年中动不动就被骂“五毛钱特效”。但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国内特效行业常被诟病混乱无序、龙蛇混杂,但其实创造了无数“神作”的这些“歪果仁”,日子也并不好过。

 

  比如在2013年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老牌特效公司R&H,却在颁奖礼11天前宣告破产,254名员工在3小时内被遣散,周薪也没有领到手。而在颁奖礼上,上台领走小金人的特效总监比尔·威斯登霍佛刚要提及破产事件就被掐掉了麦克风,更为讽刺的是,彼时的杜比剧院外正有500多号特效师抗议待遇不公,导演李安后来也因为没在台上感谢特效团队不幸成了这个行业的出气筒。

 

  然而类似的悲剧却依然在上演——据统计,2003年到2013年间,已经有21家特效公司歇业或申请破产,数千名特效工程师失业,许多往日衣食无忧的签约特效师沦落为短期合同工。到2014年,R&H倒闭的事件还被拍成了名为《少年派后的日子》(Life After Pi)的纪录片,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可能主要是吓跑了不少有志于特效行业的应届毕业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信息化时代,像Maya、Nuke这样的技术平台的普及早已注定电影特效不是好莱坞的专利,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印度等国家等各国在技术上都不乏大把的人才,而不少国家的补贴退税政策造成了特效公司的制作预算不断被紧缩。不少大公司纷纷搬到有优惠政策的国家发展,特效师们却无法避免高额的生活成本以及不停出差、妻离子散的“悲剧”。

 

  其次,一些导演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造成了创作流程控制上极大的不可连续性。不少电影因为前期规划不完善导致项目严重超期,但预算却没有合理地追加,然而每增加一周,特效公司都要按时发薪,这给这些公司的财务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此外,在好莱坞,特效是唯一至今没有工会的工种,特效师无法得到医疗、养老、休假等正常权利,像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事件,挪到特效行业里,依然是不可能的事。

上一页123456